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25942-2022 核级银-铟-镉合金棒.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核级银-铟-镉合金棒的分类和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及随行文件和订货单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核级银-铟-镉合金棒(以下简称棒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1031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B/T 1423 贵金属及其合金密度的测试方法

GB/T 6394—2017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5077 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几何尺寸测量方法

GB/T 23514 核级银-铟-镉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JJG 117—2013 平板检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双直径棒 double diameter rod

一根棒材上有两种直径, 一段为较小直径, 一段为较大直径。

4 分类和标记

4.1 产品分类

棒材的牌号、状态、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

GB/T 25942—2022

1 牌号、状态、规格

牌号

状态

规格

mm

外径

长度

Ag80InCd

退火态(M)

φ8.75

L

双直径棒φ8.6/φ8.5

L:/L₂

注1:需方需要其他状态、规格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后在订货单中注明。

注2:"L"代表外径为φ8.75棒材总长。

注3:"L₁/L2"中"L:"代表棒材上直径为φ8.6部分的长度,"L。"代表棒材上直径为φ8.5部分的长度。

4.2 产品标记

棒材标记按产品名称、文件编号、牌号、状态、规格的顺序表示。

示例1:

牌号为 Ag80InCd、状态为退火态(M)、直径为φ8.75 mm、长度为2700mm
的核级银-铟-镉合金棒,标记为: 棒GB/T 25942-Ag80InCdM- φ8.75×2700

2 :

牌号为 Ag80InCd、状态为退火态(M)、双直径棒(大规格端直径为φ8.6 mm/
小规格端直径为φ8.5 mm)、 长度为

2856.8 mm/750 mm 的核级-银-铟镉合金棒,标记为:

棒 GB/T 25942-Ag80InCdM- φ8.6/φ8.5×2856.8/750

5 技术要求

5.1 化学成分

核级银-铟-镉合金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

2 化学成分

元素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主元素

杂质元素,不大于

Ag

In

Cd

Pb

Bi

Cu

Fe

Mg

Mn

Ni

Si

Sn

Zn

杂质总和"

含量

79.50~

80.50

14.75~

15.25

4.75~

5.25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25

“杂质总和”指表中所列10种杂质元素含量实测值的总和。

5.2 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棒材的直径、长度及其他几何尺寸及允许偏差按供需双方确认的设计图纸执行。

5.3 直线度

棒材直线度应小于0.25 mm/300 mm。

GB/T 25942—2022

5.4 晶粒度

棒材平均晶粒度应符合GB/T 6394—2017 中显微晶粒度级别数 G 为4.0~6.0。

5.5 密度

棒材密度应符合10.12 g/cm³~10.22 g/cm³。

5.6 缺陷

棒材应无裂纹、孔洞、划伤、压坑等其他冶金缺陷。

5.7 外观质量

棒材表面应无氧化膜、润滑剂、油污及其他外来物质,应无裂纹、折叠、气孔等影响使用的缺陷。棒

材表面粗糙度应满足 Ra≤1.6 μm。

6 试验方法

6.1 化学成分

棒材主成分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 GB/T 23514
的规定进行;杂质元素硅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 附录 A
的规定进行;杂质元素铅、铋、铜、铁、镁、锰、镍、锡和锌含量不大于0.010%时,化学成分分析方

法按GB/T 23514 的规定进行,当大于0.010%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附录 A
的规定进行。

6.2 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尺寸测量按照GB/T 1507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6.3 直线度

直线度检测方法参照GB/T 11336—2004 中5.3.1.2,检测平台应满足JJG 117—2013
中准确度级
别2级及以上要求。将棒材水平放于校准后的检测平台并滚动棒材,用厚度为0.25
mm 塞尺每隔

300 mm 直接进行测定。

6.4 晶粒度

晶粒度测量按 GB/T 6394—201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6.5 密度

密度测量按照GB/T1423 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6.6 缺陷

缺陷检查按照附录B
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涡流检测所用对比试块人工参考缺陷尺寸不大于棒材

横截面积的3%。

6.7 外观质量

目视检查外观质量。采用粗糙度仪或相应的粗糙度对比试样进行检测,采用粗糙度仪进行检测时,

取样长度按照GB/T 1031中的规定执行。

GB/T 25942—2022

7 检验规则

7.1 检查和验收

7.1.1 棒材由供方或第三方进行检验,保证棒材质量符合本文件及订货单的规定。

7.1.2
需方可对收到的棒材按本文件的规定进行检验。如检验结果与本文件及订货单的规定不符时,
应以书面形式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属于表面质量及尺寸的异议,应在收到棒材之日起一
个月内提出;属于其他性能的异议,应在收到棒材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如需仲裁,应由供需双方在需
方共同取样或协商确定。

7.2 组批

棒材应成批提交验收,每批应由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热处理炉次的棒材组成。每批重量应不

大于55 kg。

7.3 检验项目

棒材的检验项目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项目,见表3。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棒材的原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棒材性能时;

b) 连续生产,每三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c) 棒材停产两年以上,再开始生产前需要进行型式检验;

d) 生产场地发生重大变化时;

e)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改变时;

f) 需方要求时(在订货单中注明)。

3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

铸锭化学成分

成品棒材化学成分

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公差”

直线度

晶粒度

密度

缺陷

外观质量

表面质量

表面粗糙度

注:“ √ ”表示“必检项目”。

按供需双方确认的设计图纸执行。

7.4 取样和制样

棒材的取样应符合表4规定。

GB/T 25942—2022

4 取样规定

检验项目

取样规定

技术要求

章条号

试验方法

的章条号

出厂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

铸锭化学成分

每铸锭距头部100 mm取1个

每铸锭上、中、下位置各取1个

5.1

6.1

成品棒材化学成分

每批棒材取1个

逐根

5.1

6.1

外形尺 寸及其 允许

公差

成品棒材直径

每根成品棒材上不少于6点进行 测量(若为双直径棒φ8.6/φ8.5, 小规格端不少于2点,大规格端

不少于4点)

每根成品棒材上不少于6点进行 测量(若为双直径棒φ8.6/φ8.5, 小规格端不少于2点,大规格端

不少于4点)

5.2

6.2

成品棒材长度

逐根

逐根

其他几何尺寸

逐 根

逐 根

直线度

逐根,测量间隔不大于300 mm

逐根,测量间隔不大于300 mm

5.3

6.3

晶粒度

成品热处理后每批任取1个试样

成品热处理后每批3根棒材测5次

5.4

6.4

密度

每批取1个试样

逐根

5.5

6.5

缺陷

逐 根

逐根

5.6

6.6

外观

质量

表面质量

逐根

逐根

5.7

6.7

表面粗糙度

每批成品任取1根棒材用粗糙 度仪测量,其余用粗糙度对比试

样进行

每批成品任取1根棒材用粗糙 度仪测量,其余用粗糙度对比试

样进行

7.5 检验结果的判定

7.5.1 检验结果的数值按GB/T 8170的规定进行修约。

7.5.2 铸锭化学成分不合格,则判定该铸锭不合格,不进行后续生产。

7.5.3
成品化学成分、晶粒度、密度任一检验项目不合格时,允许在不同根棒材(包括原初验不合格棒
材)上切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项目的重复试验,重复试验结果如有一个试样不合格,则判定该批棒
材为不合格。

7.5.4
外形尺寸、直线度、缺陷、表面粗糙度、外观质量有一项检验不合格,则判定该根棒材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随行文件

8.1 标志

8.1.1 产品标志

应在检验合格的棒材上打印如下标记(或挂标签):

a) 牌号;

b) 状态;

c) 规格;

d) 棒材批号;

e) 棒号(订货单要求时)。

GB/T 25942—2022

8.1.2 包装标志

棒材的包装箱上应有标签(或标牌):

a) 供方名称;

b) 牌号、状态及规格;

c) 批号;

d) 净重。

8.2 包装、运输、贮存

包装、运输、贮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每根棒材应用聚乙烯(PE)
塑料套包装,套中放入硅胶干燥剂,封入棒材标签,标签上应有牌
号、棒材批号,必要时应有棒号,并抽气封装;

b)
每根包装好的棒材,放在干燥的木箱内,每根棒材之间用珍珠棉或泡沫塑料支架分开,填充材
料塞紧,防止窜动;

c) 包装箱外应注明“防潮”"轻放""向上"等字样或标志;

d) 运输和贮存时,要防止碰伤、受潮和活性化学试剂的侵蚀。

8.3 随行文件

每批棒材应附有随行文件,其中除应包括供方信息、棒材信息、本文件编号、出厂日期或包装日期

外,还宜包括下列内容。

a) 产品质量保证书,内容如下:

● 棒材的主要性能及技术参数;

● 棒材获得的质量认证及带供方技术监督部门检印的各项分析检验结果。

b) 产品合格证,内容如下:

● 检验项目及其结果或检验结论;

● 批号;

● 检验日期;

● 检验员签名或盖章。

c) 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检验报告及成品检验报告。

d) 产品使用说明:正确搬运、使用、贮存方法等。

e) 其他。

9 订货单内容

本文件所列材料的订货单内应包括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

b) 牌号、规格、状态;

c) 表面质量;

d) 尺寸允许偏差;

e) 产品净重或数量;

f) 包装要求;

g) 本文件编号;

h) 棒号(必要时);

i) 其他。

GB/T 25942—2022

A

(规范性)

核级 Ag- In-Cd
合金中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直流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

警示——使用本附录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附录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

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A.1 原理

样品用硝酸溶解后,加入等量的石墨,蒸发干燥。并与氟化钡-石墨载体混合均匀,称量后装入石墨

电极帽,用d-c 电弧感光并记录光谱强度。

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范围为0.001%~0. 1%。

A.2 试剂或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优级纯的试剂和符合 GB/T6682
要求的实验室二级水。

A.2.1 氧化铋(wm₂o₃ ≥99.99%)。

A.2.2 氧化铜(wcao≥99.99%)。

A.2.3 氧化铁(wFeo≥99.99%)。

A.2.4 氧化镁(wxo≥99.99%)。

A.2.5 氧化锰(wxmo≥99.99%)。

A.2.6 氧化镍(wxio≥99.99%)。

A.2.7 氧化铅(wmo≥99.99%)。

A.2.8 氧化硅(wso,≥99.99%)。

A.2.9 氧化锡(wsmo≥99.99%)。

A.2.10 氧化锌(wzo≥99.99%)。

A.2.11 金属银(wxg≥99.99%)。

A.2.12 金属铟(win≥99.99%)。

A.2.13 金属镉(wci≥99.99%)。

A.2.14 氟化钡(wmF:≥99.90%, 粒度小于10μm)。

A.2.15 石墨(光谱纯,200目,非微粒型)。

A.2.16 氟化钡-石墨载体:将氟化钡(A.2.14) 和石墨(A.2.15)
以5:95比例放入有塑料球的塑料瓶中,

用机械混合器均匀化。

A.2.17 硝酸(1+1)。

A.2.18 盐酸(1+1)。

A.3 仪器设备

A.3.1 摄谱仪:推荐使用能分辨220 nm~400 nm
范围内光谱线的摄谱仪。仪器的互反线性离差应小

于0.3 nm/mm。

A.3.2 感光源:维持12 A 的 d-c 电弧的电弧源。

A.3.3 感光台:普通可调节水冷电极夹。

A.3.4 电子天平。

A.3.5 粉碎搅拌器。

GB/T 25942—2022

A.3.6 看谱仪。

A.3.7 测微光度计。

A.3.8 水蒸气制备浴。

A.3.9 干燥箱。

A.3.10 聚四氟乙烯烧杯。

A.3.11 聚四氟乙烯搅拌棒。

A.3.12 电极:孔径3 mm, 孔深5 mm。

A.4 样品

厚度应为不大于1 mm 的屑状样品。

A.5 试验步骤

A.5.1 标准样品制备

A.5.1.1 将适量金属氧化物(A.2.1~A.2.10) 加入适量的石墨(A.2.15)
中,混合研磨均匀,制备成石墨

标准样品。至少准备四份石墨标准样品,杂质元素含量在1μg/g~1000μg/g 之间。

A.5.1.2 取20.00 g 金属银(A.2.11),3.75g 金属铟(A.2.12) 和1.25g
金属镉(A.2.13) 于250 mL 烧杯

中,加入75 mL 硝酸(A.2.17), 待溶解完全后,取下冷却至室温,将溶液移入200
mL 棕色容量瓶中。

A.5.1.3 分别吸取2 mL Ag-In-Cd 溶 液(A.5.1.2) 于 5 个 2 5 mL
聚四氟乙烯烧杯(A.3.10) 中。称取

250 mg±1mg石墨(A.2.15)加入其中一个聚四氟乙烯烧杯,称取250 mg±1mg
石墨标准样品(A.5.1.1)

加入其余四个聚四氟乙烯烧杯。

A.5.1.4 用聚四氟乙烯搅拌棒(A.3.11) 使各溶液充分混合,按
A.5.2.4~A.5.2.10 进行。

A.5.2 分析试样制备

A.5.2.1 称取0.5 g 样 品(A.4), 精确至0.0001 g,
放入聚四氟乙烯烧杯(A.3.10) 中 。

A.5.2.2 加 入 5 mL 硝酸(A.2.17), 使试样完全溶解。

A.5.2.3 称量与试样等量的石墨(A.2.15)加入聚四氟乙烯烧杯(A.3.10)
中,用聚四氟乙烯搅拌棒(A.3.11)

搅拌混合。

A.5.2.4 在水浴中蒸发干燥。

A.5.2.5 冷却后加入1 mL 水,用聚四氟乙烯搅拌棒(A.3.11) 搅拌至浆状。

A.5.2.6 加 入 3 mL 盐 酸(A.2.18), 搅拌均匀。

A.5.2.7 在蒸发浴中用暗光或无光环境蒸发干燥。

A.5.2.8 将烧杯置于干燥箱中,无光环境下85℃士5℃放置3 h。

A.5.2.9 冷却后用聚四氟乙烯棒(A.3.11) 在烧杯中研磨试样。

A.5.2.10 将100 mg 研磨后的试样(A.5.2.9) 和100 mg 氟化钡-石墨载体(A.2.16)
在有塑料球的塑料

瓶中用混合器混合30 s。

A.5.3 光谱拍摄

A.5.3.1 称量两份50 mg 的试样(A.5.2.10) 和标准样品(A.5.1), 置于电极中。

A.5.3.2 拍打电极使物料溢出。于摄谱仪,在选定波长处,测定标准样品(A.5.1)
和分析试样(A.5.2)。

推荐的激发和曝光条件见表 A.1。 推荐的谱线波长见表 A.2。

GB/T 25942—2022

A.1 激发和曝光条件

激发和曝光参数

参数值

电源

直流电弧

电流

10 A

预烧时间

5 s

曝光时间

40 s

光门宽度

10 μm

波长范围

210 μm~440 pm

光传播

总滤镜

25%T

分滤镜

100/10%T

表 A.2 推荐谱线波长

元素

波长/nm

Bi

306.77

Cu

324.75,327.40

Fe

283.56,302.06

Mg

279.55

Mn

279.83

Ni

305.08,300.25

Pb

283.31,261.42

Si

251.61,251.43

Sn

284.00,317.50

Zn

334.50,330.26

A.6 试验数据处理

用测微光度计比较样品中杂质元素谱线和标准样品谱线的黑度,计算杂质元素含量。

A.7 允许差

分析结果误差在两个指数范围内,见表 A.3。

A.3 允许差

w,/%

允许差/%

>0.001~0.005

0.001

>0.005~0.01

0.002

>0.01~0.03

0.004

>0.03~0.1

0.01

GB/T 25942—2022

B

(规范性)

涡流检测方法

B.1 原理

涡流检测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当棒材通过交流检测线圈时,通过检测线圈阻抗的变化,从而获得被

检棒材有无缺陷的质量信息。

将对比试样上的人工缺陷信号幅值与被检棒材上的自然缺陷显示信号幅值进行对比判定棒材合

格性。

B.2 一般要求

B.2.1 检测人员

B.2.1.1
从事检测作业的人员应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涡流检测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取得涡流专业资格

证书,并在有效期内从事与规定技术等级相适应的检测工作。

B.2.1.2
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级,应由取得涡流专业资格
I 级

或 I 级以上等级证书的人员进行。

B.2.1.3
调整和校验仪器设备、编写和签发检测报告、评定检测结果,应由取得涡流专业资格Ⅱ级或

Ⅱ级以上等级证书的人员进行。

B.2.2 环境

B.2.2.1 检验场地应清洁、通风,温度不高于40℃,相对湿度不大于80%。

B.2.2.2
检验场地不应有影响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磁场、震动、腐蚀性气体及其他干扰。

B.2.3 仪器设备

选用全自动涡流检测仪,应按照要求对涡流检测仪每年进行1次系统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应满足

表 B.1 的要求。涡流检测采用差动式探头,激励频率:50 kHz~200 kHz。

B.1 全自动涡流检测仪测试要求

测试项目

合格标准

检测次数

填充系数

0.80~0.95

信噪比

≥10 dB

5次

周向灵敏度

≤3 dB

3个方向×3次

检测稳定性

平均幅值差≤±2 dB

30次

漏报率

0%

50次

头尾盲区

≤30 mm

3次

缺陷定位误差

≤±20 mm

3次

传动速度波动

≤±10%

3次

GB/T 25942—2022

B.2.4 被检棒材

被检棒材直线度应满足不大于0.25 mm/300
mm,尺寸公差应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表面应清洁,不

应有铁磁性残留物、油污、金属屑等,表面粗糙度应满足Ra≤1.6μm,
端头不应有毛刺和飞边,棒材长度

应大于700 mm 或满足仪器设备的传动要求。

B.3 检测方法

B.3. 1 检测方法选择

核级银-铟-镉棒采用涡流外穿式检测法进行检测。

B.3.2 检测参数

B.3.2. 1 频率选择

涡流检测深度取决于根据检测频率估算出标准透入深度,涡流检测中涡流的有效透入深度等于
3倍的标准透入深度。非铁磁性材料的标准透入深度计算见公式(B. 1),
核级银-铟-镉合金棒标准透入

深度计算见公式(B.2) 。 不同的检测频率对应的标准透入深度见表 B.2。

对于非铁磁性材料,标准渗透深度公式为

style="width:1.05995in;height:0.73326in" /> ……………… ………… (B.1)

式中:

δ——标准透入深度,单位为米(m);

σ——材料的电导率,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

f— 频率,单位为赫兹(Hz)。

将核级银-铟-镉合金棒的电导率带入公式,可得核级银-铟-镉合金棒的标准透入深度公式为

style="width:2.62007in;height:0.68002in" /> ………… …………………… (B.2)

核级银-铟-镉合金棒的标准透入深度具体可查表 B.2。

表 B.2 核级银-铟-镉合金棒标准渗透深度-频率一览表

频率/kHz

标准渗透深度/m

50

0.853×10-3

70

0.721×10-3

90

0.636×10-3

110

0.604×10-4

130

0.530×10-3

142

0.503×10-3

150

0.493×10-3

160

0.477×10-3

180

0.450×10-4

187

0.441×10-4

200

0.427×10-3

GB/T 25942—2022

B.3.2.2 滤波选择

根据选定的检测速度和检测频率,选择合适的滤波。

B.3.2.3 相位调节

调节滤波使3个人工伤信号清晰可辨,将噪声信号的相位角调至水平方向,使缺陷信号和噪声信号

有一定的夹角。

B.3.2.4 报警限设置

调节增益将人工缺陷信号调到记录满屏幅度的50%~70%之间,并按照3个人工缺陷上的最小幅

值设定报警限,连续3次通过检测仪器的检测线圈使得人工伤标样上3个人工缺陷均能报警。

B.3.2.5 灵敏度调节

根据选定的检测频率调节灵敏度,报警限设置完成后,采用使对比试块上3个人工缺陷最小的缺陷

刚达到报警线的灵敏度增加3 dB 进行检测。

B.3.3 对比试块

B.3.3.1 材质

对比试块的材质应为 Ag80InCd,
热处理后组织、性能及表面质量与被检棒材一致。

B.3.3.2 对比试块人工缺陷类型及尺寸

不同规格棒材涡流检测的横向刻槽人工缺陷尺寸的选择见表 B.3。

B.3 不同规格棒材人工缺陷尺寸表

单位为毫米

棒材外径

槽深

槽深允许偏差

槽宽

槽宽允许偏差

6~<7

0.4

±0.01

0.4

士0.02

7~<8

0.48

8~<8.5

0.54

8.5~<9

0.59

9~<10

0.7

10~<11

0.7

11~<12

0.8

B.3.3.3 对比试块人工缺陷位置

对比试块上相邻人工缺陷的间距、人工缺陷与棒材端部的间距,以在检测条件下能够清楚分辨缺陷
信号和端头效应并能获得清晰的缺陷信号为准。
一般情况下,人工缺陷对比试块长度应不小于 700mm,
每种规格对比试块上应加工有3个人工缺陷,相邻的两个人工缺陷间距应大于20
mm, 但 不

大于200 mm,
且周向按120°间隔分布。用于检测端头盲区的人工缺陷为平底孔缺陷,平底孔尺寸一般

为φ1.0 mm×2.0mm, 其位置与棒材端头之间距离应不大于30 mm。

GB/T 25942—2022

B.3.4 仪器设备调试、检测步骤和记录填写

B.3.4.1 传动设备调试

根据受检试样直径,选用并安装符合检测要求的涡流探头及导向套。调节探头对中架、驱动压轮及
测长编码器压轮位置,使检测线圈中心与被检试样中心一致,且试样送进平稳,运行自如,然后锁紧固定

螺栓。

B.3.4.2 涡流检测调试

在电源电压稳定的情况下,启动涡流操作系统开关,并打开检测设备开关,预热15
min~20 min后
进行调试或检验。在机械传动设备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将对比试样通过探头,选择仪器激励频率、增益、
相位、滤波、噪声等检测参数,使检测设备显示出清晰可辨的人工缺陷信号,调整缺陷信号达到记录满屏

幅度的50%~70%之间,并设置合适的报警限。

在检测条件、参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对比试样应连续至少3次通过检测线圈,检测设备对3个相
同尺寸的人工缺陷必须100%报警,且检测系统自动测长、超标缺陷(起点)自动定位显示(记录)值与实

际值误差均应不大于±20 mm, 检测结果重复性应良好。

B.3.4.3 检测

保持检测系统的状态及检测参数不变,对产品逐根检验。涡流检测过程中,对产品进行编号,记录

涡流检测结果,保证涡流检测棒材编号与检测结果一一对应。

在检验过程中应对设备的检验状态进行期间核查。每班检测开始、检测结束需采用对比试块对仪
器进行校核,检验过程中每2 h
应用对比试块校核仪器的工作状态,对比试块连续3次通过检测线圈,
若对比试块上的人工缺陷3次均能全部报警,说明设备状态正常,产品检验结果有效,可继续检验。否

则须重新调整设备,并对上次校验后所检测的产品重新复检。

B.3.5 检验结果及判定

B.3.5.1 不准许存在大于人工缺陷幅值当量的缺陷。

B.3.5.2
经过涡流检测的棒材,如出现报警信号,不能确定报警信号是否为缺陷报警,则对此棒材进行

至少两次以上的复检,若仍出现一次报警则该棒材判定为不合格。

B.3.5.3
经过涡流检测的棒材,未出现报警信号,但其缺陷幅值接近报警限,应对其进行两次复检,若

有一次报警则该棒材判为不合格。

B.4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 被检件的名称、材料牌号、规格、状态、炉(批)号、数量;

b) 对比试样的规格、编号;

c) 仪器设备的型号及检测探头的规格;

d) 检验结果的判定;

e) 检验日期;

f) 检验、审核人员签名,盖章;

g) 其他。

style="width:3.11331in" />GB/T 25942—2022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25942-2022 核级银-铟-镉合金棒.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DB42-T 1997.2-2023 中药材 黄精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多花黄精种植技术 湖北省.pdf